发布时间:2023-09-09
浏览次数:564
为什么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专家:背后是沉甸甸的文化自信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普通话在全国普及率达到85%的目标。
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国办名义下发的全面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意见》有什么亮点?我国语言文字工作面临哪些新问题?如何科学地保护方言?人民网“强观察”栏目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从全局视角理解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国家繁荣发展的根基。”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姚喜双认为,《意见》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的论述一脉相承,突出“全面”二字。不将推广普通话囿于某些领域、某些人群,而是立足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战略全局。
《意见》提出,聚焦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聚焦重点人群,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继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大幅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农村普通话水平,助力乡村振兴。
“关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很好地体现了《意见》的全面性。”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李洪岩表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学习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不仅要让这些地区的居民学会说普通话,还要巩固普及成果,提高普及质量。
李洪岩进一步指出,《意见》在时、空两个层面体现出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在时间维度中,向前回溯,语言文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向后眺望,语言文字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尖端科技得以应用和发展的基石;在空间维度上,语言文字对内承担着助力乡村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对外也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责任。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需“质”“量”并举
根据教育部今年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比2000年的53.06%提高了27.66个百分点。
“过去二十年的成就是值得肯定的,但从数据来看,我们的路还很长。”姚喜双表示,80.72%只是“量”的体现,但这其中大部分还停留在“勉强听懂,说起来费劲”的水平,“质”也需要提升。此外,我国还有约2.8亿人不会说普通话,并且“剩下的都是硬骨头”。
李洪岩指出,普通话普及率的城乡差距明显,需结合实际情况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他举例,四川省凉山州和乐山市部分地区的老一辈人不会说普通话,家里孩子们的普通话通常也掌握得不好。2019年起,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联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湖南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和多所高校深入这些地区,教授学龄前儿童普通话,一方面保障了上学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小手拉大手”,逐步改善当地语言环境。
李洪岩认为,提升“质”应分“说准”和“说好”两个层面,发音技巧培训和文化传播并重,实现立体化的提升和发展。
语言文字工作背后是沉甸甸的文化自信
《意见》指出,语言文字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的事业。姚喜双认为,只有推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方能更好地树立起民族自信与文化自信。
有网友表示,“全面使用普通话,方言不就消失了吗?”李洪岩解释,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我们需要尊重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保护和推广并行。
《意见》指出,要“科学保护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姚喜双介绍,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便是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科学保护的真实写照。
姚喜双进一步论证了其中的辩证关系,“以港澳台地区为例,当地青年意识到学会普通话能够获得内地的工作机会、能多赚钱,内生的需求决定了这种学习普通话的必要性;但同时,学会普通话不代表不使用方言,在公共场合、工作环境、教室等场合多用普通话,而在家庭等个人空间里说方言更亲切,两者并不冲突。语言的学习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我们提倡的是‘多言多语’的能力。这有益于国家意识的巩固,也利于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
李洪岩表示,中国的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中国文化,不仅需要对内普及推广,也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他认为,树立良好的文化自信,并主动开办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国际活动,学者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倡导和吸引海外人士的关注,并做好海外语言学习服务工作,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Copyright © 2005-2024 world.中國 版权所有.
171 72446688
微信二维码